在知識付費界,樊登、羅振宇、吳曉波和李善友被稱為“知識付費四大天王”。
樊登透露,2020年樊登讀書營收在10億元左右,而2021年僅 “雙11”期間,光會費就賣出了3億多;羅振宇的思維造物在2021年前6個月收入約4.39億元,平均每個月7000多萬收入;吳曉波早先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表示,每年有3個億的收入,其中知識付費、企業培訓、廣告的收入各占三分之一。這些數據不禁令很多人咂舌:原來知識付費領域能賺這么多!根據艾媒咨詢數據,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規模突破390億元,2021年預計達675億元,發展空間巨大。同時數據顯示,近年消費者購買意愿不斷增加,預計2022年用戶規模將達到5.27億人。目前知識付費的收入來源,主要靠會員費或學籍費,每人每年300-1500不等。此外,內容方面還會根據會員VIP層級以及品質的不同,再增設付費門檻。比如特別重要或優質的內容,會員可能還需要繼續付費。
1月份剛剛發布的《2021年中國耳朵經濟發展專題研究報告》顯示,在所有內容中,優質的內容更會形成刺激效應。57.5%消費者愿意為自己喜愛的IP(知識產權)付費,53.1%消費者付費是為了支持某主播。此外, 優惠活動也是刺激付費轉化的一個重要因素。53.6%用戶因為熱門節目打折而付費,23.6%是因為有優惠券。
由此可見,“好酒還怕巷子深”,盡管優質內容自然會吸引人,但營銷仍然需要跟上。
很多知識付費平臺都會自創各種“節日”,以此掀起會員們的注意力,比如喜馬拉雅連續舉辦了423聽書節、818會員寵愛節、123狂歡節等等,以及大眾已經形成購物習慣的“雙11” “雙12”等。數據顯示,2021年上半年在知識付費平臺促銷節期間,用戶消費意愿高達89.4%。可見,通過節日效應,搭配優惠活動來刺激用戶,不斷“拉新”,讓優質內容與市場熱度、促銷方式結合起來,可以讓用戶更加感覺到“錢花得值”。針對用戶消費習性,知識付費商家開始往以下方向發展:
1、強化品牌IP,以會員制服務來提升用戶體驗。
2、深耕垂直領域,讓內容更專業、更具針對性。
3、增強知識的實操落地性,課程開發及服務上進一步優化,豐富教學服務形式,讓用戶學完能解決他實際的問題。
以往的操作來說,知識付費商家推出一門課,用戶購課、學習,然后就結束了,商家與用戶之間只有單次的互動,用戶大多不會對這個課程是誰做的感興趣,無法給品牌積累勢能,自然也不會產生復購行為。
長遠的做法是——搭建私域,反復觸達,幫助用戶快速建立對品牌的認知和信任,最關鍵的一點,提升轉化率和復購率。首先,選擇泛知識場景數字化服務商創客匠人來快速搭建微信公眾號、微信小程序、抖音小程序、APP、PC端等知識店鋪,全方位向用戶展示內容優勢。接下來,將用戶沉淀在自己的平臺里,長期經營IP,推送優質內容,建立新用戶對品牌的感知,獲取用戶信任。比如,在知識店鋪里直觀展示師資力量和課程內容(音視頻、圖文、直播、專欄等形式);通過直播公開課等方式公域引流,引導用戶關注公眾號知識店鋪;針對未付費用戶提供、試聽試看、分享得免費課、拼團獲低價課等方式,推動用戶進一步感受課程內容。

你的內容網上或者別的平臺我也能搜到,為什么我要選擇你?這時候,商家可以通過訓練營等綜合性內容服務,來提升產品的差異化,帶給用戶更優質更個性化的學習體驗,增加用戶的“獲得感”。創客匠人訓練營支持視頻、音頻、圖文、直播、專欄、打卡、考試等形式,還有隨機模式、定期考試、闖關模式、日期解鎖等解鎖模式,可以給用戶很豐富的體驗。--你很難堅持學習?
--你學完不知道掌握沒有?
每天課后,我們都布置課后練習、作業,并且階段性測試,讓你真正地把知識運用起來。有了優質的學習體驗后,再輔以拼團、優惠券、限時折扣等優惠活動,就可以更好地促進用戶轉化、復購,甚至主動參與推廣員、推薦有禮、代理商等活動,影響自己的社交圈,去促成社交裂變。

知識付費的市場規模很大,愿意付費的用戶越來越多,能夠賺到“大錢”的大咖們好像也越來越多。其實,知識付費產品發展到最后,比拼的就是誰的內容和服務更好,更人性化,誰能提供更好的服務,誰就能留住用戶。2022年開啟知識付費新戰場,商家除了不斷優化迭代自己的內容,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外,想要長遠發展,還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工具,來為自己的內容呈現和互動服務、運營管理效率賦能!